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分析,2021年6月,汽車產銷量繼5月份后,繼續呈現明顯回落,其中乘用車主要受芯片供給不足影響,商用車與排放標準切換有關。1-6月,汽車產銷雙雙超過1200萬輛,同比增速超過20%,總體保持較快增長勢頭。
從市場情況來看,本月汽車產銷同比下降,商用車降幅大于乘用車,但新能源汽車與出口依然表現強勁,銷量雙雙刷新歷史記錄。從上半年市場情況來看,乘用車在芯片短缺、原材料價格上漲等不利因素影響下,銷量依然超過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已與2019年全年水平持平,其中純電動汽車超過100萬輛,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也由今年年初的5.4%提高至今年上半年的9.4%,其中6月的滲透率已超過12%,說明新興動能逐步擴大。
汽車產銷同比下降。6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94.3萬輛和201.5萬輛,環比分別下降4.8%和5.3%,同比分別下降16.5%和12.4%。與2019年同期相比,產量同比增長2.4%,銷量同比下降2.2%,產量增幅比5月回落7.9個百分點,銷量增速較5月已由正轉負。
1-6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56.9萬輛和1289.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4.2%和25.6%,增幅比1-5月繼續回落12.2和11個百分點。與2019年同期相比,產銷同比分別增長3.4%和4.4%,增幅比1-5月回落0.2和1.4個百分點。
乘用車產銷同比下降明顯。6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55.5萬輛和156.9萬輛,環比分別下降3.8%和4.7%,同比分別下降13.7%和11.1%,分車型來看,4類車型產銷中除SUV銷量同比下降9.3%,其余車型的產銷(含SUV生產)同比均呈現兩位數下降。與2019年相比,乘用車產銷同比下降3%和9.4%,產銷增速較5月均由正轉負。
1-6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984.0萬輛和1000.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6.8%和27.0%,增幅比1-5月繼續回落12.3和11.1個百分點。與2019年同期相比,產銷同比分別下降1.6%和1.4%,其中產量降幅比1-5月擴大0.2個百分點,銷量增速由正轉負。
6月,國內生產的豪華車銷量完成25.8萬輛,同比下降2.0%。1-6月,國內生產的豪華車銷量完成165.8萬輛,同比增長41.5%,高于乘用車累計銷量增速14.5個百分點。
商用車產銷同比大幅下降。6月,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38.8萬輛和44.6萬輛,環比分別下降8.3%和7.4%;同比分別下降26.3%和16.8%。分車型情況看,貨車產銷同比大幅下降,客車產銷同比大幅增長。與2019年同期相比,商用車產銷同比增長31.2%和35.8%,其中產量增幅比5月擴大12.5個百分點,銷量增幅比5月回落1.3個百分點。
1-6月,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273.0萬輛和288.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5.7%和20.9%,增幅比1-5月分別回落12.1和11個百分點。與2019年同期相比,商用車產銷同比增長26.7%和31.3%,產銷增幅比1-5月分別均擴大0.7個百分點。
新能源汽車銷量再創新高。6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4.8萬輛和25.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3倍和1.4倍,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0.4萬輛和21.1萬輛,同比均增長1.5倍;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3萬輛和4.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86.5%和1.1倍;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44輛和272輛,同比分別增長4.3倍和2.3倍。本月新能源產量刷新當月歷史記錄,新能源銷量則刷新歷史記錄,再創新高。從細分車型來看,純電動銷量、插電式混合動力產銷均刷新歷史記錄。
1-6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1.5萬輛和120.6萬輛,同比均增長2倍,目前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已與2019年全年水平持平。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02.2萬輛和100.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3倍和2.2倍;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9.2萬輛和20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倍和1.3倍;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32輛和479輛,同比分別增長43.6%和5.7%。
另據公安部日前發布信息,截至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603萬輛,占汽車總量的2.06%。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493萬輛,占新能源汽車總量的81.68%。上半年新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110.3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77.4萬輛,增長234.92%;與2019年上半年相比增加47.3萬輛,增長74.94%,創歷史新高。新能源汽車新注冊登記量占汽車新注冊登記量的7.80%。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2021年6月份動力電池月度數據。2021年6月,我國動力電池產量共計15.2GWh,同比增長184.3%,環比增長10.2%。其中三元電池產量7.4GWh,占總產量48.4%,同比增長133.6%,環比增長47.1%;磷酸鐵鋰電池產量7.8GWh,占總產量51.2%,同比增長256.4%,環比下降11.3%。
1-6月,我國動力電池產量累計74.7GWh,同比累計增長217.5%。其中三元電池產量累計36.9GWh,占總產量49.3%,同比累計增長149.2%;磷酸鐵鋰電池產量累計37.7GWh,占總產量50.5%,同比累計增長334.4%。
銷量方面,2021年6月,我國動力電池銷量共計12.0GWh,同比增長131.0%。其中三元電池銷售5.2GWh,同比增長102.8%,占總銷量43.1%;磷酸鐵鋰電池銷售6.7GWh,同比增長158.6%,占總銷量56.4%。
1-6月,我國動力電池累計銷量達58.2GWh,同比累計增長173.6%。其中三元電池累計銷售27.2GWh,同比累計增長115.6%;磷酸鐵鋰電池累計銷售30.8GWh,同比累計增長260.0%。
裝車量方面,2021年6月,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11.1GWh,同比上升136.2%,環比上升13.8%,保持快速增長。其中三元電池共計裝車5.9GWh,同比上升98.3%,環比上升13.8%;磷酸鐵鋰電池共計裝車5.1GWh,同比上升206.4%,環比上升13.2%。
1-6月,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累計52.5GWh,同比累計上升200.3%。其中三元電池裝車量累計30.2GWh,占總裝車量57.5%,同比累計上升139.0%;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累計22.2GWh,占總裝車量42.3%,同比累計上升368.5%。
企業集中度方面,2021年6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共計41家動力電池企業實現裝車配套,較去年同期減少5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動力電池企業動力電池裝車量分別為8.0GWh、9.3GWh和10.2GWh,占總裝車量比分別為71.9%、84.0%和92.2%。
1-6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共計53家動力電池企業實現裝車配套,較去年同期減少4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動力電池企業動力電池裝車量分別為38.1GWh、44.5GWh和48.3GWh,占總裝車量比分別為72.6%、84.8%和92.0%。
中國電動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發布數據顯示,公共充電基礎設施運行情況,2021年6月比2021年5月公共充電樁增加3.90萬臺,6月同比增長65.4%。截至2021年6月,聯盟內成員單位總計上報公共類充電樁92.3萬臺,其中直流充電樁37.4萬臺、交流充電樁55.0萬臺、交直流一體充電樁426臺。從2020年7月到2021年6月,月均新增公共類充電樁約3.04萬臺。
公共充電基礎設施省、區、市運行情況,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山東、湖北、安徽、河南、河北TOP10地區建設的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占比達72.3%。全國充電電量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四川、陜西、河南、福建、浙江、山西、湖北、上海等省份,電量流向以公交車和乘用車為主,環衛物流車、出租車等其他類型車輛占比較小。2021年6月全國充電總電量約9.21億kWh,比上月增加0.71億kWh,同比增長52.4%,環比增長8.3%。
公共充電基礎設施運營商運行情況,截止到2021年6月,全國充電運營企業所運營充電樁數量超過1萬臺的共有11家,分別為:特來電運營22.0萬臺、星星充電運營20.2萬臺、國家電網運營19.6萬臺、云快充運營7.2萬臺、南方電網運營4.1萬臺、依威能源運營2.9萬臺、匯充電運營2.1萬臺、上汽安悅運營2.1萬臺、深圳車電網運營1.6萬臺、萬馬愛充運營1.6萬臺、中國普天運營1.5萬臺。這11家運營商占總量的91.9%,其余的運營商占總量的8.1%。
車企隨車配建充電設施運行情況,截至2021年6月,采樣了37.9萬條未隨車配建充電設施原因數據。其中集團用戶自行建樁、居住地沒有固定停車位、居住地物業不配合這三個因素是未隨車配建充電設施的主要原因,占比分別為48.7%、10.3%、9.9%,合計69.0%,工作地沒有固定車位、報裝難度大、用戶選用專用場站充電及其他原因占比為31.0%。
充電基礎設施整體運行情況,2021年1-6月,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26.6萬臺,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增量同比上漲176.0%,隨車配建充電設施增量持續上升,同比上升147.9%。截止2021年6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194.7萬臺,同比增加47.3%。
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恢復好于預期,一方面,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和需求度在提升,另一方面,“雙積分”的目標倒逼車企向市場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此外,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也助推了新能源汽車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中汽協分析認為,基于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增長趨勢,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預測目標由年初的180萬輛上調至240萬輛,同比增長約76%。
展望未來,我國經濟運行將繼續保持穩定恢復,這對汽車消費的穩定起到良好支撐作用。但全球經濟復蘇和疫情防控仍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國內不同行業間的發展也存在差異,經濟持續恢復基礎仍需鞏固,特別是芯片供應問題對企業生產的影響依然較為突出,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進一步加大企業成本壓力,這些問題也都將影響汽車行業,因此我們仍然需要審慎樂觀地看待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