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擬向原產中國的電動汽車加征臨時反補貼稅,對象是九座及以下的車。歐盟將巴士排除在關稅之外,使得很大一部分市場未受影響。根據IDTechEx的報告,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的市場份額為8%,而28%的歐洲電動巴士市場由中國制造商把控。
IDTechEx技術分析師米卡說,受大都市尋求更清潔、高效的柴油巴士替代品的推動,2023年是歐洲電動巴士創紀錄的一年。自2013年銷售了5000輛以來,歐盟和英國的電動巴士銷量一直穩步增長。但這個數字仍遠遠不及中國。中國成功的關鍵在于政府支持以及行業為電動化做好準備,這使中國在電動巴士采用方面領先十幾年。盡管新的無排放區和去碳化目標推動了需求增長,但歐洲一些主要整車廠直到2019年才推出電動巴士。

此外,由于國內市場漸趨飽和,比亞迪、宇通等中國制造商正在尋求海外新市場,而歐洲是首要目標。歐洲業內人士強調說,巴士市場對價格高度敏感,車隊決策主要受經濟因素驅動。
中國制造商一直在大規模生產電動巴士,并通過規模經濟降低成本。由于整個生產流程都集中在中國,這些制造商還可降低電動巴士最昂貴的電池成本,使產品更具競爭力。專家說,即使征收關稅,由于市場機遇和歐洲整車廠的困難,中國客車仍會蓬勃發展,不加征關稅可能會令其更強。即使征收關稅,中國一些制造商也已在歐洲建立生產基地。比如,比亞迪在匈牙利設廠,理念便是“歐洲制造,服務歐洲”,而重要的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也在那里建廠。米卡認為中企的影響不局限于客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