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一度高歌猛進的(de)汽車(che)電(dian)動(dong)化轉型(xing)勢頭近來遭遇“逆風”,電(dian)動(dong)車(che)銷量(liang)明顯放緩,促(cu)使奔(ben)馳等老(lao)牌車(che)企對汽車(che)電(dian)動(dong)化計(ji)劃作(zuo)出調整。
對歐洲聯盟日前宣布對自中國(guo)進口電動車征收臨時反補(bu)貼稅,部分德(de)國(guo)車企和研究機(ji)構認(ren)為,此舉將損害(hai)中德(de)兩國(guo)車企合作與共同利益(yi)。
根據德國(guo)商(shang)業數據平臺(tai)Statista發布的(de)數據,德國(guo)今年1月至(zhi)4月登記(ji)11.1萬輛電動車,照(zhao)此速(su)度全年登記(ji)量估算(suan)為30余萬輛,明(ming)顯低(di)于去年的(de)52萬輛。
電動車顯著降溫(wen)的直(zhi)接(jie)原因是(shi)價(jia)格。一是(shi)定(ding)價(jia)高(gao),均價(jia)已(yi)接(jie)近7萬(wan)歐元;二是(shi)德(de)國聯邦政府(fu)去年(nian)12月取消電動車購車補貼,此(ci)前補貼最高(gao)可達4500歐元。
歐(ou)洲(zhou)汽車(che)制造商協會近期市場調查顯示,僅不(bu)(bu)足30%的(de)歐(ou)洲(zhou)消(xiao)費者計劃購買電動車(che),其中超過半數消(xiao)費者明確表示不(bu)(bu)會購買價格超過3.5萬(wan)歐(ou)元(yuan)的(de)電動車(che)。
而隨著(zhu)消費者熱情漸冷,車企的電動化轉型意(yi)愿也不(bu)如前些年那般(ban)堅(jian)定。
梅(mei)賽德(de)斯-奔馳集團近日在年度財(cai)報發布會上宣布,鑒于新能(neng)源汽車普及速度未達預期(qi),不再堅持2030年全電動化計劃,同(tong)時保證(zheng)繼續改進燃(ran)油車生產。
奔馳集團表態引(yin)發業界熱(re)議(yi),有人甚至將其解(jie)讀為“全面放棄電動化”。
同為豪華汽(qi)車品牌代表的(de)寶馬(ma)、奧迪也(ye)紛紛表態,不會(hui)放棄(qi)燃油車生產(chan)。
去年德國電動(dong)(dong)車產量127萬輛,為全歐洲最高。去年上半年,大眾(zhong)、奔馳(chi)、寶馬(ma)三家車企電動(dong)(dong)車銷售額在各自總銷售額中占(zhan)比分別為7.4%、10%、12.6%。
對于電(dian)動車銷售,大(da)(da)眾(zhong)集團首(shou)席(xi)(xi)財務(wu)官兼首(shou)席(xi)(xi)運營官阿爾(er)諾·安特利茨預測(ce),大(da)(da)眾(zhong)旗下部(bu)分(fen)電(dian)動車車型的利潤率(lv)可能要到2025年才能達到燃油車水平。

德國汽車(che)(che)工業協(xie)會(hui)副主席托馬斯(si)·佩克(ke)龍指出,汽車(che)(che)市場需求呈現(xian)放緩趨勢,電動車(che)(che)研發投(tou)入大(da),相(xiang)較燃油車(che)(che)生(sheng)產(chan)成本更高,發展電動車(che)(che)對企業盈利能(neng)力是很大(da)挑戰(zhan)。因此,許多跨(kua)國車(che)(che)企選擇(ze)調整“電動化(hua)”策略(lve)、維持(chi)燃油車(che)(che)與(yu)電動車(che)(che)“雙線(xian)并行(xing)”做法。
政策(ce)層面上(shang),歐(ou)盟(meng)(meng)去年推(tui)出汽車轉型戰略,宣布自(zi)2035年起禁(jin)售會導致碳排放(fang)的(de)(de)新燃(ran)(ran)油車,而使用碳中性燃(ran)(ran)料的(de)(de)燃(ran)(ran)油車有望在此后繼續銷售。盡管這一燃(ran)(ran)油車禁(jin)售令在歐(ou)盟(meng)(meng)內(nei)部(bu)存在不小反對聲,但總體(ti)來看,歐(ou)盟(meng)(meng)推(tui)動新能(neng)源車轉型的(de)(de)大方(fang)向并未發(fa)生改變。
然而,歐盟決定自7月4日起對中(zhong)國電(dian)動車(che)加征臨(lin)時關(guan)稅(shui),之后還將決定是否施加為(wei)期五(wu)年的正式(shi)關(guan)稅(shui)。面對歐盟政(zheng)策“逆風”,一些德國車(che)企和研究機構(gou)認為(wei),在中(zhong)國投(tou)資設廠(chang)的德國車(che)企可能(neng)遭受“附(fu)帶(dai)傷害”。
寶馬(ma)集團董事(shi)長齊(qi)普策說,對從(cong)中國(guo)進口的(de)電動(dong)車(che)(che)征收(shou)臨時(shi)反補貼(tie)稅是錯誤的(de)決策,加稅勢必阻(zu)礙歐(ou)洲汽車(che)(che)制(zhi)造商(shang)發(fa)展,無法幫助企業提(ti)升全球競爭(zheng)力,最(zui)終也會(hui)損害歐(ou)洲自身利(li)益。事(shi)實(shi)上,自中國(guo)出口到歐(ou)洲市場(chang)的(de)電動(dong)車(che)(che)中,既有(you)中國(guo)國(guo)產品牌,也有(you)大量在中國(guo)生(sheng)產的(de)歐(ou)美品牌,如寶馬(ma)、特斯(si)拉等。
美(mei)國榮鼎咨詢公司在(zai)一份報告中警告,歐(ou)盟對中國電動車(che)(che)加征15%至30%臨時反補(bu)貼稅將損害將中國作為出口基地的歐(ou)美(mei)車(che)(che)企利益(yi)。
近年來,中國對歐洲市(shi)場(chang)的新能源(yuan)車(che)出口迅(xun)速(su)增長(chang)。根據(ju)中國全國乘(cheng)用車(che)市(shi)場(chang)信息聯席會數據(ju),去年中國出口的120.3萬(wan)輛新能源(yuan)車(che)中,歐洲市(shi)場(chang)占比達38%,遠超其(qi)他地區市(shi)場(chang)。
從畢馬威相關(guan)分(fen)析報告來看(kan),中國(guo)車企在歐洲投資已(yi)經基(ji)本覆蓋全產業鏈,分(fen)布國(guo)家主(zhu)要集(ji)中在匈牙利、瑞典(dian)和德國(guo)。
漢(han)諾威(wei)中小企(qi)業應用科學大學汽車專(zhuan)家弗蘭克(ke)·施沃佩認為,在電(dian)動車質(zhi)量和數字化方面,中國企(qi)業如(ru)今至少與歐洲(zhou)品(pin)牌制造(zao)商勢均力敵。“軟件和電(dian)池掌握在中國企(qi)業手中,他們(men)在技術上受到(dao)了很大信任。”
大(da)眾(zhong)集團乘用車品牌(pai)首席(xi)執行(xing)官托馬(ma)斯(si)·舍費爾認為,來自(zi)美國特(te)斯(si)拉(la)和中(zhong)國車企的(de)有力競爭(zheng)已經(jing)“危及(ji)德國老(lao)牌(pai)車企”,“現在是艱難(nan)時(shi)期(qi),我們(men)的(de)屋頂著火了,如今最為緊迫的(de)任(ren)務(wu)是如何自(zi)救以及(ji)滅火”。
面(mian)對歐(ou)盟出臺(tai)反補貼政策,中(zhong)國車(che)企或將加速海外建廠(chang)步伐。然而,地緣政治(zhi)、逆全球化(hua)趨勢以及供(gong)應鏈和產業(ye)鏈等多個非技術層面(mian)的障礙也有可能成為中(zhong)國車(che)企海外戰略的主(zhu)要風險。
蔚(yu)來歐(ou)洲業務發展負責人陳晨等業內(nei)人士(shi)認為,中國車企未來面臨的(de)海外政(zheng)策挑戰大概率不是來自(zi)關(guan)稅壁壘,而是來自(zi)碳關(guan)稅、本地供應鏈、當(dang)地經營和數(shu)據保護法律(lv)條例等。
小鵬(peng)汽車副董事長兼聯席(xi)總裁顧(gu)宏地表示,目前(qian)中國車企表現較(jiao)好(hao)的(de)海外市場(chang)以(yi)發展(zhan)中國家市場(chang)為主,要進(jin)入歐(ou)美這樣競爭異常激烈的(de)市場(chang),需(xu)要中國車企共同發力,逐步建立起在海外的(de)運營(ying)能(neng)力以(yi)及(ji)人才、品牌(pai)和組織架構,在企業國際化(hua)方面取得(de)更多(duo)進(jin)展(zhan)。(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