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要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加快貫通縣鄉村電子商務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加快推進“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資。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
雖然此次會議只有“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11個字,但政策信號的重點落腳重在“加快”上。這顯示為適應產業升級趨勢和綠色消費新需求,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進入加速發展階段。
“新能源汽車是信息技術與制造體系的全面融合,是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新動能的重要支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說。經過多年持續努力,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產業體系日趨完善、企業競爭力大幅增強,產業進入疊加交匯、融合發展新階段。
截至2021年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603萬輛,占我國汽車總保有量的2.06%,約占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量的50%。據中汽協數據,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由今年年初的5.4%提高至今年上半年的9.4%,其中今年6月的滲透率已超過12%。
與此同時,我國新能源汽車配套設施日趨完善。截至今年4月,全國已累計建設充電站6.5萬座、換電站644座,各類充電樁187萬個,建成覆蓋176個城市、超過5萬公里的高速公路快充網絡。
為讓電動汽車“回得了家、出得了城、下得了鄉”,國家電網持續投資建設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投資274億元,形成“十縱十橫兩環網”高速公路快充網絡,推進公共充電網絡向鄉村延伸,共建成公共、高速、鄉鎮等保障型充電設施12.8萬個。
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
在宏觀層面,國家先后發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堅定行業發展信心;穩供給方面,明確2021~2023年積分比例要求,穩定未來三年市場供給;促消費方面,在延長補貼和車輛購置稅免征年限、推動新能源汽車下鄉和公共領域電動化等方面持續發力,挖掘消費潛力。
中汽研等機構日前發布的《新能源汽車藍皮書: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21)》預測,“十四五”時期,我國汽車產業將迎來戰略機遇期,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會加速,智能化技術更會帶來汽車全產業鏈甚至包括市場終端服務的變革,為中國汽車產業在下一個五年甚至到2035年奠定更扎實的基礎。中國汽車市場的產銷量也會穩步增長,到2025年銷量更是有望達到3000萬輛的歷史新高。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電子電氣系統的標準化、模塊化、平臺化、通用化,整車結構大為簡化,新進入者造車門檻顯著降低。新能源汽車正在由單純的交通工具向移動智能終端、儲能單元和數字空間轉變。未來,汽車不僅是能源消耗品,也可以是存貯和消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載體。
“中國汽車產業形勢比以往更好,和其他國家相比也非常好。”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董揚也表示,在十年或者更長一點的時間內,中國汽車產業將躋身世界汽車先進之林,或者在某些方面達到領先水平。
不過,業內專家也表示,從產業鏈環節看,我國汽車芯片發展不均衡,其中,芯片設計方面,中低端芯片設計已與國際基本同步,但高端芯片設計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尤其是芯片設計工具(EDA)市場長期被國外壟斷。中汽研高級工程師夏顯召建議,當前應緊抓芯片制造這個“牛鼻子”,集中發力支持車用芯片制造環節國產化,快速解決車用芯片供給問題。
在充換電基礎設施方面,夏顯召認為,我國充換電基礎設施產業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仍不能完全滿足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需求,其發展仍受到政策不健全、支持力度不夠;實際建設中制約因素多;互聯互通水平依然較低,無法適應未來智能有序充電體系等多方面因素制約。
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已經由以電動化為核心的初期階段進入以智能化為核心的中高級階段,產業競爭也重點向智能化、網聯化、數字化領域聚焦。因此,除傳統“三電”之外,搭載先進電子電氣架構、高算力芯片、車載操作系統等相關核心技術和產品的下一代新能源汽車,將成為新階段產業競爭的新高地。
“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不斷提高,汽車市場將發生明顯改變:綠色能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充換電基礎設施布局顯著擴大,充電設施智能化將得到普及;新能源汽車相關配套政策、法規、標準體系將更加完善、健全。”中汽協常務副會長付炳鋒說。
一般而言,每年4、7、10、12月召開的季度政治局會議(10月不一定),都是決定經濟政策方向的關鍵會議,其中7月下旬年中政治局會議承上啟下,重要性僅次于為次年定調的12月會議。從過往看,年中政治局會議所定基調,一般會持續到當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從會議通稿來看,本次政治局會議釋放了幾個重大政策信號。
1、中央政治局:盡快出臺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
會議要求,要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盡快出臺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堅持全國一盤棋,糾正運動式“減碳”,先立后破,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做好電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
2、中共中央政治局:完善企業境外上市監管制度
會議要求,要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落實地方黨政主要領導負責的財政金融風險處置機制,完善企業境外上市監管制度。
3、發改委: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7月30日,國家發改委召開上半年發展改革形勢通報會。強調要在慎終如始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著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大力挖掘強大國內市場潛力,強化創新驅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統籌推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進一步夯實糧食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基礎,持續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切實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好步、展現新氣象,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4、工信部:探索各具特色的智能制造先行區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強調,要努力提升產業鏈韌性和穩定性,聚焦裝備制造業薄弱環節,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深入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加快構建智能制造發展生態,持續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變革,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探索各具特色的智能制造先行區;持續加強國際合作。
5、七部門:“十四五”期間將完成1億畝黑土地保護利用任務
七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 。《方案》明確,“十四五”期間將完成1億畝黑土地保護利用任務,黑土耕地質量明顯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
6、財政部:下半年將保持財政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不急轉彎
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下半年將保持財政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不急轉彎,保持財政政策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支持實施擴大內需政策,穩定和擴大居民消費,積極拓展投資空間,落實落細減稅降費政策,堅決不收“過頭稅費”。
7、工信部:強化互聯網企業責任擔當加強數據出境管理
工信部會議要求,各互聯網企業要狠抓落實,切實保障重點問題整改到位。要強化組織領導,建立責任機制,抓好關鍵環節和重要時間節點,做到責任落實到人。要對照清單深入自查,從擾亂市場秩序、侵害用戶權益、威脅數據安全、違反資質和資源管理規定等四個方面細化自查工作措施,8類問題22個場景全面檢查。
來源:新華社、巨豐財經、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