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啟動了全國最大規模的車網互動(V2G)實測,標志著新能源汽車與電網之間的雙向充放電功能進入全面應用階段。此次實測覆蓋全市超過760個充電場站,超過1.7萬車次參與,互動電量達到8.8萬度,為全國車網互動技術的規模化應用提供了重要示范。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最大規模的車網互動示范站,蓮花山超充站在本次實測中表現突出,成為全國首個單日放電量破萬的場站,單日放電量超過13000度。該站配備了22臺V2G樁、36支V2G槍,支持最大放電功率達2160千瓦,可同時滿足46輛車的充放電需求。單樁最大充放電功率達600千瓦,放電速度較普通樁提升10-20倍,充電速度最快可達每分鐘10度電,比普通超充站提升25%以上。實測中,蓮花山超充站最大放電功率達1052千瓦,實現了兆瓦級V2G,為全國車網互動技術的發展樹立了標桿。
此次實測不僅驗證了車網互動技術的可行性,還為車主帶來了實際收益。深圳全市電動汽車車主可以將富余電量反送回電網,每反送1度電可獲得4元補貼,比低谷期充電1度電花費0.4元,凈賺3.6元。這一機制吸引了大量車主參與,尤其是網約車司機,他們利用休息時間反向放電,既降低了運營成本,又為電網提供了靈活調節能力。例如,網約車司機林先生利用吃飯時間向電網反送1小時電,獲得200元補貼,剩余電量仍可滿足后續行駛需求。
此外,本次實測還首次實現了純電動重卡泥頭車的反向放電。位于深圳坪山的馬巒山郊野公園充電站,每輛重卡可持續放電300度,相當于30多戶家庭一天的用電量,為城市在極端天氣或災害中的應急保供提供了新思路。據統計,廣汽、蔚來等十多個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共2732車次參與向電網放電,總放電量達4.3萬度,向車主發放補貼16.3萬元。
深圳在車網互動領域的探索不僅限于技術驗證,更注重商業模式的創新。本次實測通過“邀約填谷充電、V2G反向放電、智能有序充電”三大核心模式,依托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和順易充平臺實時監測互動效果,驗證了電鴻快充協議、全液冷超充設備、遠程調控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深圳供電局市場及客戶服務部副總經理孫曉佳表示,本次活動實現了多場站聯動、多場景覆蓋,打通了重卡放電關卡,有效挖掘了車網互動的調節潛力,對超大城市電網供需平衡、新能源消納、應急保供和提升城市韌性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深圳持續推進“車-樁-電池-電網”的“電力充儲放一張網”建設。2024年,深圳建成超充站1030座,光儲超充和車網互動一體化站100座,新建充電樁13.4萬個,累計建成充電樁達42萬個,成為全國首個實現超充站、充電槍數量超過加油站、加油槍數量的“雙超”城市,超充站數量是加油站數量的2倍,基本實現“一公里超充出行圈”。
深圳此次全國最大規模車網互動實測的成功實施,不僅為全球特大城市智慧能源轉型提供了標桿范例,也為新能源汽車與電網的深度融合開辟了新的發展路徑。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商業模式的完善,車網互動將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應用,為城市能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