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化學儲能電站的安全穩定運行關系能源系統整體安全,更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近日,國家能源局、工信部、應急管理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消防救援局發布《關于加強電化學儲能安全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切實落實電化學儲能安全管理責任,強化全鏈條安全管理,堅決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在業內人士看來,《通知》通過提升電池系統本質安全水平、開展電化學儲能項目安全條件和設施論證評價等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加強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管理,護航我國電化學儲能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儲能安全事故頻發。僅今年2月,美國、德國、英國就接連發生多起儲能電站起火或爆炸事故,如全球最大電池儲能設施之一的美國Moss Landing儲能電站一期2月18日晚再次發生火災,這已經是該儲能電站第四次發生火災,此次火災燃燒時間超過8小時,導致電站70%以上的設備損毀。
事故發生,給高速發展的儲能行業敲響了安全警鐘,也反映出企業在系統設計與制造流程中潛藏的安全漏洞。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在技術標準方面,當前行業全生命周期統一標準體系有待健全,熱失控預警與防護、新型電池材料安全評估等關鍵領域缺乏系統協調的標準規范;系統設計方面,系統內部各部件間兼容性較差,存在結構性安全風險與技術集成短板,對于極端工況下的安全性考量不足;運行維護方面,依賴人工巡檢和基礎監控設備,運維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對于火災、爆炸等突發事故缺乏應急響應能力。
《通知》圍繞電化學儲能安全管理,從多個維度提出具體要求,全面構建起全鏈條安全監管體系。其中提到,加快電池本體安全研究,推進電化學儲能電池技術進步,規范電池系統設計和生產制造。
孫傳旺認為,電化學儲能技術研發應重點關注本征安全技術,圍繞提升儲能電池熱穩定性,開發高強度耐高溫隔膜等先進高安全材料,著重研發熱失控及燃燒爆炸失效管理技術,推動鋰電池、鈉電池固態化發展。同時,在主動安全預警技術領域,發展基于電壓、溫度等運行關鍵參數的智能傳感技術,實現對電池狀態的精準監測與實時預警。此外,在高效安全防護技術領域,聚焦熱蔓延抑制目標,重點突破高效清潔抗復燃滅火介質等技術難題,研制高效環保的安全防護設備。
●構建全鏈條監管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落實電化學儲能項目安全監管責任是《通知》的重點內容之一。《通知》強調,要按照“三管三必須”“誰主管誰牽頭、誰為主誰牽頭、誰靠近誰牽頭”的原則,進一步強化安全監管。
“儲能安全不能僅局限于電池單體或組件層面,而應著眼于整個儲能系統。只有在全流程中建立嚴格的質量管控體系,確保各環節協同配合,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儲能系統運行的安全性與可靠性。”一位儲能行業人士表示。
孫傳旺指出,在實際監管中,要依法依規進行項目主體備案,明晰主管部門作為安全監管責任主體的定位,同時建立安全監管職責全鏈條追溯機制,確保項目安全責任得以切實落實。在監管環節方面,按照儲能產業設計、施工、運維、退役等全鏈條環節劃分部門職責,建立覆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權責邊界,細化行業重點領域各環節的監管責任主體。
孫傳旺還建議建立統一化的標準體系框架,加強電化學儲能相關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明確各個環節所應遵循的通用準則、技術規范等內容,強化相關各部門標準之間的有效銜接,構建覆蓋基礎通用標準、核算核查標準、技術檢測標準等多維度的標準體系框架。“同時,建立動態化的復審和修訂機制,緊密跟蹤儲能電池技術突破、新型儲能場景應用等前沿動態和產業發展趨勢,建立標準實施效果評估和動態反饋機制,定期對現有標準體系進行評估與更新。”
●平衡把控創新與安全
受訪人士普遍認為,保障鋰電儲能安全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統籌兼顧電池質量、運維管理、消防安全等多個關鍵維度。在鋰電池全生命周期的運輸與使用環節,必須嚴格執行既定的安全規范與操作標準,任何細微疏漏都可能引發嚴重安全風險。
同時,在儲能行業快速擴張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安全可靠的關系也已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
孫傳旺指出,從供給側看,儲能制造企業要協同推進技術迭代與安全研發投入,加大對儲能安全技術的研發力度,探索新型材料,避免盲目擴張產能和低水平重復競爭。需求側方面,儲能采購企業要優化招標機制設計,調整低價中標的單一招標導向,提高儲能電站安全性等因素在綜合評估體系中的權重,倒逼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經營的安全性。監管側,需要安全監管部門實施全過程風險防控,深入排查儲能項目全周期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加大常規巡查、動態抽查和專項檢查力度,整改或淘汰不符合安全標準的儲能項目。
上述儲能行業人士坦言,當前鋰電池市場存在結構性問題,大量中低端產品涌入市場,擠占優質產品生存空間。在儲能電站等高安全要求領域,部分鋰電池產品因缺乏必要的安全設計與防護措施,成為潛在的安全隱患。“企業應從源頭抓起,嚴格把控原材料采購質量,強化生產環節的質量管控流程,確保產品符合安全標準。同時,相關監管部門需進一步完善準入機制,加大市場監督執法力度,建立健全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杜絕低質量產品流入市場,共同維護鋰電池行業的健康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