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動汽車在全球人氣爆棚——2024年,在全球新車銷量中,電動汽車占到22%;而2023年這一比例為18%——越來越多的研究和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乘坐電動汽車比乘坐傳統的汽油車或柴油車更容易暈車。社交媒體上也充斥著各種帖子,稱坐在電動汽車副駕駛位或后座會感到惡心。也有不少想買電動汽車的人抱有相關疑問。
為什么人在電動汽車里可能感覺更加不舒服?根據多項學術研究,這種現象是有科學解釋的。
“乘坐電動汽車會感覺更不舒服可歸因于缺乏類似經驗,無論是作為司機還是乘客。此時,大腦在預估運動力方面缺乏準確性,因為它依據的是以前乘坐其他類型汽車的經驗。”法國貝爾福-蒙貝利亞爾技術大學專門研究暈車的博士生威廉·埃蒙說。
雖然電動汽車越來越受歡迎,但內燃機汽車仍占據主導地位。乘車者使用汽油車的歷史普遍更長,因此有更多時間來適應汽油車發出的特定提示。如果一個人之前大部分時間都在駕駛內燃機汽車,其腦部就會習慣于根據發動機轉速變化——即將出現速度變化的預警——來預測加速。而在電池驅動的汽車中,電機并不會發出這樣的噪音預警。
除了人們對電動汽車普遍不熟悉外,研究還發現,電動汽車的一些常見特征也與暈動病(指乘坐交通工具時出現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存在關聯。
2024年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暈動病的嚴重程度與電動汽車座椅的振動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
而202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電動汽車缺乏發動機的聲音可能是導致暈車感增加的一個主要因素。

“如果我們習慣于乘坐非電動汽車,我們就會習慣于根據發動機轉速、發動機振動、扭矩等信號來理解汽車的運動。而在初次乘坐電動汽車時,這對大腦而言是一個全新的運動環境,需要時間來適應。”埃蒙解釋說。
此外,電動汽車使用的再生制動技術——電機將減速汽車的動能轉化為電能,然后儲存在電池中——會導致低頻減速。這意味著,車輛是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逐漸地、穩定地減速,而不是倉促地迅速減速。這種低頻減速往往與較嚴重的暈動病相關。
202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一功能是電動汽車乘客暈車的主要誘因之一。該研究論文的作者們寫道:“我們的研究結果證實,較高水平的再生制動會誘發暈動病。”
學界認為,引發暈動病的因素是,大腦同時接收到的關于身體運動的各種感覺信號相互不匹配。具體而言,當幫助控制平衡的內耳、眼睛和身體向大腦發送相互矛盾的信息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更好地了解自身運動可以讓我們預測運動力,這種力對暈動病而言至關重要。然而,當大腦預估的運動力與實際感受到的不同時,大腦就會將這種‘神經層面的不匹配’解讀為互相沖突。如果這種沖突持續一段時間,可能就會超過閾值,進而觸發身體的自主反應,比如出現‘暈動病’的明顯癥狀。”
預測車輛運動似乎是暈車體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么開車的人往往不會出現暈車癥狀。因為方向盤在他們手中,他們清楚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運動預期和實際運動體驗之間的相互作用或許是電動汽車與嚴重的暈動病相關的原因,因為電動汽車就即將到來的運動給出的提示較少。
“當發現新的運動環境時,大腦需要時間來適應,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大腦缺乏基于過往經驗的認知。比如,這就是幾乎所有人在零重力環境下都會感到不適的原因所在。”
隨著電動汽車的保有量不斷增加,一些研究人員已經在尋找解決與其相關的暈車的方法。
多篇研究論文表明,在治療電動汽車暈車時,可以使用視覺信號,如交互式屏幕和環境照明,或者使用振動提示,讓乘客的大腦能夠預測運動變化,以減輕坐在電動出租車后座的顛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