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智能電動汽車行業迎來了一波沖擊IPO的小高潮。經濟觀察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中國證監會IPO排隊名單以及香港聯交所公告看到,自9月20日至今,兩個多月內共有24家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鏈企業沖擊IPO(包括中途中止IPO進程的企業)。
在24家企業中,13家屬于動力電池產業鏈,6家屬于自動駕駛產業鏈,另外5家屬于汽車芯片、汽車電驅、設備制造等領域。從IPO目的地來看,創業板12家、科創板9家、北交所2家、港股主板1家。
24家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鏈公司IPO情況
通過24家企業的招股書,能夠看到當下的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鏈在融資上的“冷”與“熱”。在動力電池領域,雖然利潤被上游賺走成為了業界共識,但不少主營業務與鋰資源無關的上游原材料企業,并沒有享受到這一“上游紅利”。在自動駕駛領域,融資不易、經營困難的行業“寒潮”僅限于下游企業,目前上游供應鏈企業的融資和業績都仍在快速向上。
在13家沖擊IPO的動力電池產業鏈企業中,只有脫胎于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蜂巢能源”)1家的主業是動力電池,另外12家均是上游材料企業。
作為一級汽車供應商,蜂巢能源尚未實現盈利。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蜂巢能源凈虧損分別為3.25億元、7.01億元、11.54億元,今年上半年凈虧損仍高達8.97億元。蜂巢能源在招股書中稱,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主要是由于公司研發投入強度較高、產能爬坡以及原材料采購價格增長等因素造成。
蜂巢能源虧損并不令人意外。由于上游原材料價格飆升,動力電池生產企業普遍面臨較大成本壓力,、、、等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也都出現了利潤下滑或者虧損的情況。
但在12家上游原材料企業中,有7家今年實現了利潤明顯增長。其中,預計1-9月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約458.91%-563.73%;預計1-9月凈利潤同比增長約40%-67%;1-3月凈利潤已超過2021年全年凈利潤;1-9月凈利潤同比增長54.18%;湖南裕能預計1-9月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92.55%-309.57%;貴州安達1-6月凈利潤也超過了2021年全年凈利潤;河南惠強1-6月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98.06%。
7家今年利潤明顯增長的企業中,有4家主營業務與鋰資源密切相關,包括生產碳酸鋰和氫氧化鋰的容匯鋰業,生產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需要鋰鹽)的賽緯電子、生產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湖南裕能、生產磷酸鐵鋰的貴州安達。
而鋰資源價格暴漲,被認為是此輪動力電池產業鏈利潤失衡的核心誘因。2020年上半年,碳酸鋰價格最低僅4萬元/噸,但今年以來,碳酸鋰價格持續處于40萬元/噸以上的高位,整體漲幅超過10倍。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動力電池原材料企業都賺的缽滿盆滿。在經濟觀察報記者的統計中,5家動力電池原材料企業今年的業績表現不盡如人意,其中4家出現了利潤下滑或者虧損的情況。
招股書顯示,中侖新材料預計全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幅為-7.8%-5.61%;金楊新材料預計全年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24.16%-37.35%;預計1-9月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幅約-6.57%-7.81%;蘇州華一1-6月凈利潤8204.93萬元,不足2021年全年凈利潤的一半;上海格派1-6月虧損9882.8萬元。
上述業績表現不佳的5家企業,主營業務均與鋰資源沒有直接關聯,其中上海格派主要精煉鎳及鈷產品,中侖新材料生產鋰電池鋁塑封裝膜,金楊新材料生產電池精密結構件,海科新源、蘇州華一雖然涉足鋰電池電解液業務,但其產品原料不包括任何鋰資源。
以上海格派需要采購的鎳及鈷資源為例,與價格持續位于高位的鋰資源不同,鎳和鈷雖然也都是動力電池關鍵原材料,但價格大起大落,并非一直位于高位。數據顯示,鎳價今年3月初保持在17萬元/噸左右,3月9日達到約26萬元/噸,5月末又回落到約21.7萬/噸。
作為6家自動駕駛產業鏈企業中唯一的一級供應商,曾獲得小米投資。如果此次能夠成功登陸科創板,縱目科技有望成為第一家登陸科創板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
但近期似乎并非自動駕駛公司IPO的好時機。今年來,自動駕駛的融資行情明顯趨冷。英特爾旗下的自動駕駛巨頭Mobil-eye今年10月在美股上市,目前市值260億美元左右,僅約為2021年底估值的一半。另外,Cruise、Waymo等自動駕駛公司下半年也遭遇到估值大幅縮水的情況。
科創大數據分析平臺睿獸分析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10月,國內自動駕駛領域發生融資事件67起,披露融資金額累計143億元,融資事件數量和融資金額分別下降約32%和61%。今年11月,在第12屆中國汽車論壇上,小馬智行上海研發中心副總經理黃俊坦承,自動駕駛行業現在面臨“寒氣”。
初創公司融資遇冷的另一面是,很多以往熱衷于投資自動駕駛初創公司的車企,今年以來開始將更多資金和精力用于自研。今年9月,通用旗下自動駕駛子公司Cruise表示,計劃放棄英偉達的方案,轉而搭載自研自動駕駛芯片,自研芯片將在2025年之前部署,要“掌握自己的命運”。比亞迪、吉利等國內頭部車企雖然并未放棄對外合作,但也都加強了自動駕駛自研布局。
高級別自動駕駛商業化進展遲緩以及初創公司業績不佳,被認為是包括車企在內的投資者對自動駕駛初創公司熱情降低的重要原因。招股書顯示,縱目科技面臨著虧損不斷擴大的壓力。2019-2021年,縱目科技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60億元、-2.09億元、-4.16億元。今年一季度,縱目科技歸母凈利潤為-1.55億元。對于持續虧損的原因,縱目科技在招股書中主要歸結于研發方面的壓力:產品研發投入較大、部分產品的研發周期較長,同時部分定點車型項目尚未進入量產階段。
但縱目科技更上游的自動駕駛產業鏈企業,日子過得都不錯。招股書顯示,艾睿電子是縱目科技的芯片、被動器件、離散器件供應商,科技是縱目科技的鏡頭供應商。
財報顯示,艾睿電子今年前三個季度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76.62%、54.02%、18.26%。舜宇光學科技今年上半年利潤出現了下滑,但其在財報中強調,業績變動主要是受智能手機鏡頭業務疲軟影響,但自動駕駛相關的車載激光雷達及抬頭顯示器業務增長迅速。
不僅是縱目科技的上游供應商,此次沖擊IPO的另外5家自動駕駛供應鏈企業,近兩年的凈利潤也均持續增長,其中自動駕駛相關業務的毛利率均高于30%,而華創證券統計顯示,2019-2021年國內汽車零部件行業整體毛利率水平維持在20%上下。
芯動聯科是自動駕駛MEMS慣性傳感器的供應商,其MEMS陀螺儀、MEMS加速度計產品2021年毛利率分別達86.48%、76.75%。杰華特是自動駕駛算力平臺模擬集成電路的供應商,其相關DC-DC芯片 2021年 1-9月毛利率達35.09%,與2020年相比幾乎翻倍。光電是車載激光雷達鏡頭的供應商,其精密光學元組件2020年毛利率達40.03%。元豐電控是車身電子穩定控制系統(ESC)的供應商,其ESC產品今年1-6月毛利率達到38.95%,是所有產品中毛利率水平最高的。是車載光學鏡頭的供應商,其光學鏡頭產品2021年毛利率達到32.55%,實現了連續兩年增長。
從招股書來看,5家自動駕駛產業鏈企業資金壓力并不大,債務負擔很小,資產負債率均低于60%,其中3家低于20%。不過,5家企業都希望借著此次IPO募資加碼自動駕駛等新興業務賽道,展開新的“豪賭”。
以芯動聯科為例,其截至2021年底總資產僅5.42億元,卻計劃IPO募資10億元,而募資中的7.5億元都將用于MEMS相關項目,包括高性能及工業級MEMS陀螺開發及產業化項目、高性能及工業級MEMS加速度計開發及產業化項目、高精度MEMS壓力傳感器開發及產業化項目以及MEMS器件封裝測試基地建設項目。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作者:濮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