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說20萬是中國汽車品牌的天花板,后來說30萬才是天花板。現在,你知道什么價位才是中國汽車品牌的天花板嗎?
按照中國品牌造車新勢力給出的價碼,怎么著也得50萬往上了。要知道,華人運通旗下豪華智能純電品牌——高合汽車的HiPhi X創始版上市時,其六座車型售價為68萬,而四座車型則高達80萬。按照這個價位來看,捅破百萬級的天花板也就在不久的將來了。并且這些高價位車型的市場銷量還算說得過去,這就很有看點了。
就像這次廣州車展,是能看得出燃油車的落寞的,新能源已經成為車展的主角。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一直在說的中國汽車工業要彎道超車,這個歷史性的任務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新能源汽車來承擔了。
比亞迪當領頭羊,“新老勢力”齊上陣
事實上,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態度,各個車系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至于市場給出的反饋,那就得看品牌方拿出了多大的誠意了,如果只是簡單的油改電來應付,其后果最終還是要車企自己承擔。
中國車企在新能源賽道上是很有魄力的,造車新勢力的表現肉眼可見,將中國品牌汽車的單車價格直接拉到很高的段位,從10萬以內到80萬級,你都可以看到中國品牌車型的身影,并且有實際的銷量作為支撐。
而燃油車幾乎很難達到這樣的高度,雖然現在燃油車突破30萬級不是難事,但還是得看具體是什么車,比如坦克500(參數丨圖片)、領克09。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看到傳統汽車品牌在發展新能源車型方面改變了思路,目前有一個基本的操作標準是,將新能源業務剝離或者成立新品牌與傳統油車分開,形成區隔讓消費者對其新能源業務有更好的認知,或者干脆就定位高端智能電動品牌,這樣也方便扶持、更有利于獨立定價。
廣汽埃安的獨立有基于這樣的思考,包括之前出現的極狐、嵐圖、極氪,以及最近出現的沙龍汽車、飛凡汽車、阿維塔等汽車品牌也有基于這樣的思考,它們的共同點就是背靠著一家傳統的車企。
很明顯,這些汽車品牌就是傳統車企中的“新勢力”,在智能化、新能源成為趨勢的當下,它們完全可能成長為這些傳統車企未來的骨干品牌,如果順利的話,這些傳統車企的新能源品牌將與新勢力一起構筑起中國汽車工業的新防線。這其中的領頭羊,目前來看非比亞迪莫屬。
合資醒悟,德系、日系積極布局
合資車企里在新能源方面表現積極的有德系和日系,對德系狹義的理解就是指大眾系,其ID.家族品牌推出新車的速度很快,同樣在南北大眾采用雙車戰略,這樣一來就使得其車型在國內市場的布局呈倍增加,比如一汽-大眾的ID.4CROZZ、ID.6CROZZ,上汽大眾的ID.4X、ID.6X,很快就有4款純電動車供消費者選擇。
關鍵在于,市場層面對這些車的評價普遍還不錯,這讓大眾在發展新能源車上的信心更足了。據悉ID.5也已經在德國開啟了預售,是否引入國內尚不清楚,一旦進入的話,從設計和售價來看,估計其競爭力不會小。
日系里本田是比較積極的,早在10月份時,本田中國正式發布了全新純電動車品牌“e:N”。而后東風本田e:NS1在武漢車展亮相,這是e:N品牌的第一款車型。而在本次廣州車展上,廣汽本田e:NP1也正式亮相,這是基于e:N Architecture F純電架構打造,采用了本田家族式設計語言,并進行了創新升級。從級別來看,本田這兩款新車的潛在對手就是大眾ID.4系列車型。
豐田目前在中國市場雖然沒有推出專屬電動品牌,但它有全新純電動專屬系列,已經將C-HR EV、IZOA 奕澤E進擎、雷克薩斯品牌UX300e引進中國市場,只是動作相對保守了一點。
這樣看來,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面對合資的競爭壓力不會如同燃油車那樣大,雖然合資也在加快布局,似乎沒有中國車企快。當然,在這里善意提醒一句,品質也很重要。
動作
的
電動化時代,BBA品牌光環或不再耀眼
那豪華品牌是怎么做的呢?這里就以BBA為例。
奔馳以EQ系列為代表,從之前的EQC到現在的EQA、EQB,看似產品落地比較快,但實際上該系列車型的市場表現并不怎么好。
消費者的反饋主要有兩點,一是售價太貴(EQC售價49.98萬起,即便有優惠),同樣的售價為什么不買新勢力的產品或者特斯拉。在消費越來越理性且選擇多元化的情況下,花錢就為一個奔馳標顯然不劃算。
二是奔馳新能源車的誠意不足,包括現在的EQA、EQB很明顯是油改電車型,這不僅很難獲得消費者的買賬,也給了對手趕超的機會,銷量很能說明問題。當然這也是中國品牌新勢力的機會,不是嗎?所以,請認真做好新能源汽車。
寶馬在新能源方面起步是比較早的,比如之前的i3、i8等,只是這些車型都將不會再出現換代車型了。現在是iX系列,比如寶馬iX、新寶馬iX 3、i4等,這些車直接反饋了寶馬在電動化方面的攻勢。尤其是先期上市的寶馬 iX xDrive 50,其售價為84.69萬,這車注定很牛X,但走量?顯然有難度。
奧迪呢?在新能源領域同樣走高端路線,其代表車型奧迪e-tron堪稱是奧迪電動化技術的集大成者,而其市場反饋似乎也比較平淡。盡管后續還有其他純電車型推出,但似乎已經可以想象它們的市場表現了,又或許別人不考慮走量。
我們可以這樣看,造價相對較高的新能源車型加上豪華品牌的溢價,注定BBA推出的電動車售價不菲,看似情有可原的背后,實際上消費者完全可能轉向新勢力品牌車型,比如蔚來、特斯拉等。換句話說,在智能化、電動化時代,BBA的品牌光環或將不再那么耀眼,因為在“畫餅”方面,造車新勢力更拿手。
而如果BBA更務實的造新能源車、有更為合理的定價,其品牌信仰或將得到延續。
因此,作為普通消費者來講,我們可感謝新能源汽車,它讓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中國品牌原來也可以這么牛,原來BBA也可以不那么香;中國品牌汽車也要感謝新能源,它為彎道超車帶來了更多可能、或成為現實。若拋開對燃油車固有的思維,以后車界的天花板由中國汽車品牌來定義不是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