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表示,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儲能已從輔助角色變成新型電力系統的“穩定器”。
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
儲能通過靈活的充放電控制,實現產能和用能在時間和空間的匹配,深刻地改變了電力的生產消費方式。隨著氣候治理的迫切性加大,儲能技術正成為推動能源系統實現低碳轉型的重要引擎,在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和實現“雙碳”目標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近年來,儲能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吸引著各路玩家涌入。據彭博新能源財經數據,2024年,全球儲能再次實現創紀錄增長,新增裝機69GW/169GWh,總裝機量達到159GW/358GWh。
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突破7000萬千瓦。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7376萬千瓦/1.68億千瓦時,約為“十三五”末的20倍,較2023年底增長超過130%。
SNEC光伏展上,儲能產品和服務占據多家企業的展臺。有數據統計,超過30家頭部企業攜帶最新儲能技術同臺競技,70%以上的參展商展出不同類型的儲能產品,成為展會的一大新亮點。
今年4月28日,西班牙和葡萄牙遭遇歐洲近20年來最嚴重的大規模停電,影響超過5000萬人,持續近20小時,導致兩國交通癱瘓、通信中斷。專家分析,西班牙本次大停電的原因,一方面來自極端天氣帶來的用電需求暴漲和新能源發電波動,另一方面是由于西班牙老舊電網設施難以承受電網波動。如果有足夠的儲能系統快速響應,補足電力缺口,就能降低停電帶來的損失,儲能的作用再次凸顯。
然而,機遇與挑戰總是并存。
2025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136號文”)明確規定,不得將配置儲能做為新建新能源項目核準、并網、上網等的前置條件。136號文的出臺,意味著儲能產業政策紅利消失,新政將重塑產業格局。
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和國家能源局綜合司聯合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快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394號文”)明確,2025年底前基本實現電力現貨市場全覆蓋,并明確了20個省份的電力現貨市場運行時間表。這項政策拓寬了儲能發展空間,可以同時參與電能量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及容量市場的機會,推動儲能從“計劃調度”完全走向“市場競價”。
從國家到地方,各地紛紛出臺儲能相關政策文件,一系列重磅政策的發布意味著儲能產業真正走向市場,深刻影響著儲能行業的發展,實現從政策驅動到市場驅動的轉變。
從粗放式增長轉向價值創造
事實上,儲能行業一面蓬勃發展,一面野蠻生長。
公開信息顯示,儲能行業注冊企業已超30萬家,高歌猛進的進程中,快速擴張導致產能過剩、大打價格戰、內卷嚴重。有關“性能虛標、低價競標、偷工減料、虛假宣傳、服務亂象”等現象也屢見不鮮。一些是因為企業能力不足,而有些則是企業為降低成本而為。
比如,作為儲能系統的核心部分,電芯是一切儲能安全的起點,成本約占儲能系統的60%,其質量直接關系到儲能系統的能量密度、循環壽命和安全性能。優質的電芯可以提供更高的能量存儲效率和更長的使用壽命,同時減少安全風險。低劣的電芯不僅達不到使用效果而且增加了儲能系統發生事故的概率。
然而,為追逐降本和利益,一些廠商在電芯上“偷工減料”,甚至引發安全事故。
據媒體公開報道,目前市場上電芯規格眾多,產品競爭激烈,大量劣質電芯流入市場,導致標定的充放電量和實際相差甚遠。電池庫存超過一定期限,就會出現加速衰減,無法充滿電的情況。行業通常會梯次利用,回收處理等。但目前行業遇到使用庫存電芯的情況,在經過專門檢測之后,如果合同中提前有明確懲罰條款的,就會停機更換電池,或者提供罰款。如果沒有,就要看生產廠家的服務能力和態度,否則就是客戶自己承擔,并且期間運營損失也只能由客戶自負。
更有甚者,一些不負責任的廠商把返修過的“漏液”電芯、殘次電芯包裝成新品再出售,隱患極大。一個1GWh儲能電站裝有近百萬顆電芯,任何一顆電芯發生熱失控都可能引發災難性火災或者爆炸事故。
再如,在眾多的招標項目中,少數企業為保證市占率,不惜通過低于成本價“競標”的形式奪標,但后續為獲得利潤或者保住成本,會在隱形配置上做手腳以降低成本,以次充好或者降低標準。
強配政策驅動時代,一些儲能項目多是為了滿足政策而建,同質化嚴重、系統效率衰減、低價“內卷”、無序競爭等結構性問題日益顯現。取消強制配儲,行業出清加速,嚴重依賴政策、技術落后、產品質量低下的企業必將會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注重技術創新、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脫穎而出,頭部企業引領行業的品牌效力、新的價值創造,樹立新的行業門檻,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2025年是儲能行業發展的歷史性節點,在政策、技術市場的多重驅動下,隨著強配政策的取消,儲能行業或將經歷洗牌,從粗放式增長轉向價值創造的戰略升級。”這已成為行業共識。
有業內專家指出:“儲能行業將走向更強的集中度,技術創新是未來行業競爭的重點,將更加看重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響應速度、構網性能,儲能的價值創造將會凸顯。”(中國能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