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輛電動重卡正經歷一場“暴雨洗禮”——經歷半小時的密集水柱沖刷,車燈在雨幕中紋絲不動,這是貴安新區長江汽車有限公司產業園內測量檢測中常見的一個環節。
“淋雨試驗是密封性的終極考驗,就像給車穿上一件滴水不漏的雨衣。”產品經理宋慶猛輕拍車身,第二代貴州牌重卡搭載雙電機驅動系統,峰值功率510千瓦,爬坡能力較行業均值提升50%,解決了山區重載運輸的“坡道后溜”難題。
長江汽車生產的貴州牌重卡,是北京重卡外唯一的以省級名稱命名的汽車品牌,它以“一年兩次迭代”的速度,在山區場景技術領域扎根。
作為貴州本土新能源整車品牌,長江汽車正以技術創新與場景化產品矩陣,依托奇瑞(貴州)產業基地,建成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四大工藝生產線,并擁有省內規模最大的新能源商用車研發實驗室。與寧德時代、貴州輪胎等本土供應鏈企業深度協同,構建從三電系統到整車制造的全鏈條能力,支撐產品快速迭代。
近期,長江汽車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新能源重卡樣車在國家汽車試驗場順利完成首輪高強度測試,預計今年7月正式上市。
卡車“貴州造”聲名鵲起,貴州造觀光車更是開進國際市場。5月,貴州忠輝重工有限公司新下線的15臺高爾夫車型正準備發往俄羅斯。“面對新能源觀光車同質化競爭,貴州忠輝選擇‘深耕場景、精準定制’的開發策略。如針對哈爾濱高寒天氣,研發出電池加熱這一性能。”貴州忠輝總經理王有隆說。
精準把握市場動態,讓企業獲得客戶青睞。今年前5月,貴州忠輝已獲得800臺新能源觀光車訂單。至今,貴州忠輝已成功推出40余款觀光車,產品不僅遍布全國各地,更遠銷至歐美、中東、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業務版圖持續拓展。
整車轟鳴的背后,一條橫跨黔地的產業鏈正加速咬合。開陽縣永溫鎮新能源材料產業園區里,磷化開泰六氟磷酸鋰生產線正在進行一場技改——技改后的反應、合成工段,固態原料通過自動投料系統精準投送,取代了人工搬運的“肩扛手抬”。
“以前4個人干的活,現在1個人可以完成。”磷化開泰技術提升改造項目副總經理王仁忠告訴記者,技術提升改造項目完成后,可以使單車間的反應、合成產能從每年2500噸躍升至7500噸,產品物耗將與行業頭部企業持平。
這條綠色鏈條上,“鏈主”企業的磁場效應持續釋放。銀河E5是吉利首款基于GEA全球智能新能源架構打造的量產車,整車組裝和電池包組裝均在貴陽完成,這也是貴陽吉利汽車制造基地投產的首款純電車型。
自去年8月上市以來,這款“貴州造”新能源汽車產銷均已累計突破14萬輛。“我們以銷定產,每小時能下線45臺車。”貴陽吉利汽車制造基地總經理劉鐵江說。
作為貴州本土生產的首款純電SUV,銀河E5不僅跑出了“產銷加速度”,更帶動了一條新能源產業鏈的崛起。目前,貴陽基地已吸引了43家上游企業落戶,涵蓋電池、座椅、制動系統等關鍵零部件。
為吉利配套的貴陽地通汽車部件有限公司廠房選址距離吉利整車工廠直線距離僅1公里左右,主要專注車身金屬結構件、車身框架結構件、底盤構件的設計研發和制造。目前生產承接吉利沖壓、焊接產品。隨著吉利銀河E5的銷量上漲,貴陽地通汽車部件有限公司承接的訂單也越來越多。
“去年周邊零部件產值超30億元,今年1到4月份達11億元,同比增長641%!”劉鐵江告訴記者,眼下基地正與重慶等地相關企業聯動,計劃年內再引入9家新供應商,進一步強化本地化供應體系。
產業集群的“化學反應”不止于車間。遵義市新蒲新區工地上,防扎輪胎與電機鐵芯項目共享物流通道,生物碳基電池基地與釩液流儲能工廠隔街相望。這里未來將形成從輪胎、電機到儲能系統的“三公里配套圈”。
“電動貴州”的政策東風為產業鏈注入強勁動能,貴州新能源產業的齒輪轉動聲愈發清晰。成立省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發展工作專班,“一企一策”專班服務,省級財政設立貴州新動能產業發展基金,出臺《關于加快建設貴州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研發生產基地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助推產業發展。
政策紅利正轉化為新能源造車新勢能——一季度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5.33萬輛,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5.3%,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有所回暖,企業生產積極性顯著提升,增加值同比增長42.3%。
“貴州依托磷鋰資源稟賦,在磷酸鐵鋰電池材料基地建設上有了一定的競爭優勢,并形成了貴陽、貴安雙核整車制造集群,但當前存在整車企業以代工為主、本土品牌溢價不足、市場集中于西南地區等發展瓶頸。”貴州大學西部現代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伍國勇說。
伍國勇說,全省需加強構建“產業品牌+產品品牌”雙輪矩陣,以數博會等高端平臺為窗口,輸出智能網聯解決方案,培育幾家“鏈主”企業,登陸科創板形成資本賦能,最終形成“技術輸出+品牌輸出”的產業升級模式。
(貴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