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電動汽車產業蓬勃發展、新企業新產品不斷涌現的當下,日本車企對電動汽車獨有的“抗拒”可謂“獨樹一幟”。日媒分析指出,正是日本獨特的產業條件、市場環境造成了這一特殊現象。
保守的汽車產業文化
汽車產業長期以來是日本經濟的核心支柱產業之一。據日本汽車工業協會2024年末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度日本汽車出貨量占制造業整體出貨量的17.4%,汽車產業相關就業人數也達到近560萬人,占日本總就業人數的約8%。此外,《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各地汽車制造商及關聯工廠形成了集研發、制造、經銷、金融、運輸等為一體的廣泛產業集群。如此龐大的產業鏈幾乎全部建構在燃油車的基礎之上。《朝日新聞》分析稱,大幅度向電動汽車轉型將給日本現有的內燃機產業鏈帶來重大影響,可能導致一大批零部件制造商等破產,最終給日本就業市場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風險。因此,目前豐田等日本主流汽車廠商選擇首先發展混合動力汽車的技術路線,以期盡可能降低技術迭代給現有產業結構帶來的沖擊。
值得關注的是,汽車產業在為日本帶來巨額利潤、促進制造業發展的同時,還在日本社會形成了彰顯民族自豪感的“工業民族主義文化”。《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日本傳統的汽車產業結構獨特,其產品質量、耐用性及性價比全球聞名,幫助日本經濟在20世紀實現快速增長,贏得了出口競爭的優勢及世界各地對“日本制造”的良好口碑。許多地方政府還依靠汽車制造商支撐著稅收、就業和基礎設施發展。因此,電動汽車產業的崛起挑戰了日本的“工業民族主義信心”。有日媒為迎合這種保守的汽車產業文化,傾向于引導民眾懷疑電動汽車中電池等關鍵零部件的安全性與可靠性,這也加劇了日本社會對發展電動汽車的焦慮與誤解。

多種因素阻礙產業升級
能源政策是日本汽車產業發展難以回避的問題之一。由于自然災害、能源進口偏好等多方面原因,在當下的日本電力結構中,火力發電仍占絕對主導地位,可再生能源發展緩慢。豐田汽車董事長豐田章男今年4月接受美汽車雜志采訪時直言,由于日本嚴重依賴火力發電,一輛電動汽車的碳排放量可能相當于三輛混合動力汽車。豐田章男為何這么說呢?一般來說,電動汽車的環保性優于其他種類汽車,原因在于隨著行駛里程的增加,其“碳收益”將遠大于生產汽車造成的“碳債務”。但在火電占據主導的日本,無論是生產還是日常充電,電動汽車都難以展現其低碳優勢。
消費者的購買偏好也限制了日本電動汽車的發展。日本Merkmal汽車新聞網站數據顯示,包括稅金、保險等在內的汽車養護成本約占日本家庭年支出的10%,這令消費者非常重視汽車的耐用性、轉售價值與品牌效應。但在日本,電動汽車售價普遍高于燃油車,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近期發布的報告還指出,與中美等國相比,日本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數量較少、質量參差不齊,還存在平臺碎片化和服務復雜化等問題,進一步降低了消費者購買和使用電動汽車的意愿。
在社會治理層面,日本石油集團ENEOS前研究員財部明郎近日發表文章稱,日本政府并未嚴肅對待企業平均燃油經濟性標準相關法規,不僅未將電動汽車對節能減排的貢獻考慮在內,污染處罰措施及細則條款設計也落后于中、美、歐等國家及地區,無法形成以環保法規倒逼產業進步的正向循環,客觀上對電動汽車的發展造成了阻礙。
能否重整旗鼓仍需觀察
目前,日本在電動汽車發展的時代大潮中未能占得先機已成為市場和輿論的共識。有分析人士認為,日本國內仍維持以燃油車為主、混合動力汽車為過渡的市場模式,但這一情況在全球范圍內已屬少數,各主要經濟體在技術、生產以及消費市場等領域均圍繞電動汽車迅速轉型布局。從長遠看,電動汽車才是汽車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
日本電動化研究所代表董事和田憲一認為,日本車企對發展電動汽車的“抗拒”,直接導致其在電池、無線通信、軟件開發、傳感器及電驅動橋等一系列基礎性核心技術上與中美等國的汽車制造商形成代差。日本車企僅依靠混合動力汽車等傳統優勢產品很難打贏新技術和新產品推動的市場戰,最終只能陷入不斷降價的惡性循環。和田憲一表示,在全球汽車行業“百年一遇的大變革”中,日本汽車產業卻展現出嚴重的停滯,甚至走進了死胡同。日本車企能否重整旗鼓,在日新月異的技術大潮之下“再立潮頭”,仍需持續觀察。(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