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8點,高新區(新市區)云杉城市奧萊停車場超充站。網約車司機張鵬飛輕車熟路地插槍、掃碼,走向對面的面館。“吃碗拌面,回來電就滿了。現在充電就像手機充電一樣簡單。”
同一時刻,昌吉市香格里拉小區地下車庫,業主劉志國在公共充電樁前查看手機App:“晚上充好電,早上直接開,每公里成本不到一毛錢。”
兩種場景,同一節奏——烏昌大地上,“超充生活”正成為新能源汽車車主的日常。這一切,源于烏魯木齊“超充之城”的藍圖落地和昌吉州充電設施管理政策的創新突破,更源于兩地協同推進綠色出行生態的區域實踐。
一場由烏昌兩地共同織就的“超充網絡”,正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年來高質量發展與民生溫度交融的生動實踐。
政策先行,繪就“超充之城”發展藍圖
《烏魯木齊市超充基礎設施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印發,為城市充電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清晰劃定了“路線圖”。《方案》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綠色高效、智慧便捷、融合開放”的高質量新能源汽車超充基礎設施體系,為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提供堅實支撐。
具體來看,烏魯木齊制定了明確的階段性目標: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實現超充站總數達300座,在主城區打造3公里“超充圈”,實現城鎮周邊區域基本覆蓋,初步構建起“城市面狀鋪開、公路線狀貫通、農村點狀輻射”的超充網絡格局。在建設模式上,始終堅持“快慢結合”的原則——在公共停車場、景區、加油站等人員流動密集、用車需求集中的區域,優先布局超充設施;在住宅小區,則以慢充設施為主、快充設施為輔,適配居民日常充電習慣。
值得關注的是,烏魯木齊積極激發市場活力,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參與超充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營;同時,支持在條件適宜的區域開展“分布式光伏+儲能+充換電”一體化開發,推動清潔能源利用與充電服務深度融合,助力城市綠色低碳發展。
事實上,自《烏魯木齊市2023-2025年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頒布以來,全市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已邁入“快車道”。2024年,烏魯木齊新增充電設施1.53萬臺,這一數量超過了歷年新增設施的總和,建設成效顯著。
車主心聲:“充電焦慮”逐步消散
清晨7點,位于沙依巴克區金沙江路旁的正能智慧液冷超充站已熱鬧起來。出租車司機趙志剛正熟練地為愛車充電。“這個時間段充電最劃算,電價低,而且現在站點多,基本不用排隊。”他點開手機上的充電App,指著屏幕說,“你看,這上面顯示附近還有5個空位,這種便利在去年想都不敢想。”
已有六年駕齡的趙志剛,去年剛換上一輛油電混動新能源車,起初卻常因充電問題犯愁。“去年那會兒滿腦子都是‘充電焦慮’,跑車時總擔心電量不夠,只能匆匆趕回家小區充電,既耽誤接單,又影響收入。”如今,他的顧慮早已煙消云散。“現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充電樁,通過高德地圖、快電App或者小程序,就能一鍵找樁、一鍵啟動、一鍵支付,特別方便快捷。”現在他每天只需充電兩次,就能滿足全天營運需求,充電體驗大幅提升。
在邊疆賓館充電站,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劉亞茹正為自己的第一輛電動汽車充電。“我住的是老小區,安裝私人充電樁比較困難,但現在的公共充電站完全能滿足我的需求。”她笑著說,“我一般會趁逛街、吃飯的間隙來充電,超充站速度特別快,一頓飯的功夫就能充到80%的電量。”
科技賦能:充電體驗全面升級
正午時分,位于高新區(新市區)的一座“光儲充放”示范站內,車主李騰正體驗最新的液冷超充技術。“這充電速度是真快,感覺和給車‘加油’一樣方便。”他指著充電樁上實時跳動的數字,語氣中滿是驚喜,“你看,現在功率已經達到480千瓦,這速度太驚人了。”
這樣的技術突破正逐步在各充電站推廣應用。在云杉城市奧萊停車場,新投入使用的20個充電樁全部搭載智能溫控技術,即便在烏魯木齊嚴寒的冬季,也能保持穩定的充電輸出。“我們在設備選型時,特別注重適配當地的氣候條件。”充電站運營負責人介紹,“每個充電樁都配備了加熱系統和防凍保護裝置,確保全年全天候可靠運行。”
傍晚時分,沙依巴克區贛江街格林威治城小區附近的充電站迎來晚高峰。24個充電車位幾乎滿負荷運轉,現場卻秩序井然。
“我們引入了智能調度系統,能根據電網負荷情況自動調節充電輸出功率,既保障電網穩定,又不影響車主充電。”站點工作人員一邊巡視設備,一邊解釋,“同時,我們還會通過App實時向車主推送空閑車位信息,避免大家白跑一趟。”
建設提速:民生實事落地有聲
在烏魯木齊市2025年十件民生實事中,“完善城市配套設施”板塊明確將“在具備條件的停車場新建2600個公共充電設施”列為重點任務。
從市城市管理局(行政執法局)獲悉,今年以來,全市已在87處公共停車場完成1332個充電設施的建設,民生承諾正逐步轉化為實際成效。
這些新增的充電站點,不僅數量有提升,更體現出技術升級與模式創新的特點。星級智慧充電站、液冷超充站、“光儲充放”示范站等新型站點不斷涌現,既展現了充電行業的新技術、新風貌,也為用戶帶來更高效、更安全的充電體驗。
不過,挑戰依然存在。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大幅增長,充電樁供需缺口、老舊小區變壓器容量不足、安裝服務單位標準不統一等問題逐漸凸顯。如何破解這些民生痛點,為新能源車普及掃清障礙,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關鍵課題。
昌吉聯動:打造“超充生活”區域樣本
今年5月1日,《昌吉州居民小區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實施。這一舉措標志著昌吉在全疆率先構建起系統完善的居民小區充電設施建設運營管理體系,為全疆乃至全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昌吉方案”。
《辦法》從建設標準、部門職責、安全監管等多個維度,搭建起全流程管理框架:明確規定物業不得無故阻攔居民安裝充電樁,鼓勵運營商建設“公建樁”并向居民開放共享;針對老舊小區電力容量不足的問題,提出變壓器增容或引入智能有序充電技術等解決方案;同時建立全鏈條安全監管體系,清晰界定各方的維護責任。
在昌吉市某小區,居民雷雨默剛通過“一站式報裝”服務,完成了自用充電樁的安裝。“從提交申請到安裝完成,只用了7個工作日,比我想象中快太多了。”她說,“現在每天晚上回家插上充電槍,第二天早上就是滿電狀態,每公里的充電成本還不到一毛錢,特別劃算。”
目前,昌吉市和奇臺縣已作為試點,率先推行“一站式報裝”服務,居民申請安裝自用充電樁,最快可在10個工作日內辦結。截至今年7月,昌吉州新增居住區充電樁979個,增長率高達169.67%;另有4個小區試點“無證明”辦電服務,大幅提升了辦事效率。
“《辦法》清晰劃分了各方的責任與義務,為小區充電設施建設筑牢了制度根基。”昌吉州住建局副局長張建表示,“我們會持續加強部門協調,確保政策落地見效,力爭到2026年建成覆蓋廣泛、功能完善的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烏魯木齊與昌吉在充電基礎設施領域的政策聯動與實踐探索,正逐步形成區域協同發展效應。兩地通過共培育市場、共融生態,共同優化新能源汽車應用環境,為烏魯木齊“超充之城”建設注入更強勁的區域支撐力。
夜幕降臨,烏魯木齊各充電站依舊燈火通明。在水磨溝區華光街的一處充電站內,剛跑完晚高峰的網約車司機們,一邊等待車輛充電,一邊交流著當天的營運收獲。“現在充電站就像我們的‘小憩站’,補電的同時還能歇口氣、補充點能量。”司機馬建偉說。
這樣的場景,正逐漸成為烏魯木齊街頭的新常態。從政策布局到市場響應,從車主體驗改善到區域協同發力,烏魯木齊與昌吉正共同編織一張日益密集的充電網絡,讓“一碗面、一杯咖啡”的功夫就能滿電出發的超充生活,離市民越來越近。這場兼具民生溫度與綠色發展理念的實踐,不僅為新能源汽車普及注入了持久動力,更讓每一次綠色出行,都充滿“幸福續航”的底氣。
未來已來,一座“超充之城”,正在天山腳下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