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日前,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用“更多見了”“更好開了”“貢獻更突出了”三句話總結了這五年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成效。
總體來看,新能源汽車產量從2020年的140萬輛左右躍升到2024年的1300萬輛左右,銷售占比從5.4%提升到40.9%,具備組合輔助駕駛功能的乘用車新車占比從2020年的16.2%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62.1%。
新能源汽車成果豐碩,發展問題不容忽視
“十四五”期間,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不僅實現了規模上的跨越式增長,在智能化領域也取得了顯著進步。辛國斌指出,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汽車產業綠色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我國實現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變的必由之路。黨中央作出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重大決策后,國家先后制定了兩部產業發展規劃,為產業發展指明方向。
汽車行業觀察員趙永琪表示:“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從‘跟隨者’變為‘領跑者’之一,除了國內市場滲透率領先全球,國產品牌在歐洲、東南亞等地的市占率也在快速提升。這背后是產業鏈優勢的體現。從電池(寧德時代、比亞迪)到智能化供應鏈(地平線、華為等),中國已形成閉環能力。”
回顧“十四五”期間的發展成效,辛國斌用三句話進行了概括。首先是“更多見了”,新能源汽車產量和銷量在2020—2024年期間實現大幅增長,市場規模翻了三番多,銷售占比從5.4%提升至40.9%。如今,不僅國內大街小巷新能源汽車隨處可見,在許多汽車強國,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也日益增多,中國品牌正穩步走向世界,為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貢獻力量。
其次是“更好開了”,行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攻克諸多技術難題,產品質量和性能顯著提升。純電動乘用車平均續駛里程接近500公里,動力電池單體成本降低30%的同時壽命提高40%,充電速率提升3倍多。具備組合輔助駕駛功能的乘用車新車占比從2020年的16.2%大幅提升至今年的62.1%。此外,充電樁、換電站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使得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受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最后是“貢獻更突出了”,過去五年,我國抓住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發展機遇,推動產業整體競爭力大幅提升。2024年新能源汽車整車消費超過2萬億元,有力帶動了產業鏈上下游及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形成巨大經濟社會效益,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然而,辛國斌也坦誠地指出,目前產業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高端制程車用大算力芯片存在短板,產業非理性競爭問題較為突出等。針對這些問題,下一步將進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規范產業競爭秩序,持續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期待與疑慮交織,務實與理性并存
雖然具備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的乘用車新車占比在今年上半年提升到了62.1%,并且智能輔助駕駛也成為車企競相宣傳的核心賣點,在與消費者的交流中發現,他們對智能輔助駕駛系統既充滿期待,又心存疑慮,呈現出復雜的心態。
一位準備購車的王先生表示:“現在很多車都宣傳智能科技配置,這確實很吸引人,在購車因素里占比挺高的。”據交流了解,“智能科技配置”在購車因素中的占比已相當可觀,不過“安全性能”依舊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一位受訪的女士著急地說:“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呀,不管科技多先進,不安全我可不敢買。”
此外,絕大多數受訪者都表達了對于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安全性的擔憂。一位有著多年駕齡的張先生皺著眉頭說:“我最擔心的就是智能駕駛系統出錯或者不可靠,萬一導致事故,那可不得了。”這一憂慮遠高于對數據隱私或者傳感器維修成本的擔憂。一位年輕的車主小李說:“數據隱私嘛,我覺得車企應該不會亂用吧,傳感器維修成本高的話,大不了我小心點開。但系統出錯導致事故,這是要命的事兒啊。”這充分反映出消費者在面對智能輔助駕駛技術時,秉持“安全優先”的務實態度,任何技術缺陷或偶發故障都可能嚴重打擊消費者信心,成為車企必須全力解決的首要問題。
在行車數據方面,受訪者表現出一定的開放性。一位參與采訪的陳先生說:“如果車企收集匿名行車數據是為了優化系統,讓車更好開,我覺得可以接受。”然而,對于車企“持續優化已購車輛”的能力,消費者的信任度卻不高。一位車主無奈地說:“我交了數據,車企真能把我的車性能提升上去嗎?我有點懷疑。”
由此來看,盡管智能輔助駕駛被行業寄予厚望,但目前消費者仍處于“感興趣但謹慎”“愿嘗試但不接受高價”的階段。能否破解“信任難題”、理順“責任機制”、提供“真正有用”的功能,將成為車企能否贏得消費者心智的關鍵。未來,智駕系統不僅需要在技術上不斷迭代升級,更需建立一套讓消費者“敢用、愿用、用得起”的完善體系。否則,即便技術再先進,也難以避免“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
趙永琪對記者表示,在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智能輔助駕駛技術無疑是一片充滿機遇與挑戰的藍海。車企在積極推進技術創新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消費者的需求和關切,以安全為核心,以實用為導向,以合理的成本和付費模式為支撐,才能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消費者的認可和市場的成功。同時,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和標準制定也將為智能輔助駕駛技術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邁向更高的臺階。